【摘要】当前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418所,高职在校生达到1134万人,58万个专业点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在90%以上,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等领域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因此,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必须从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方面入手,而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建立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的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关键要素
本课题研究团队所属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遴选中成为全国 “双高”A档学校。自身条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具有较好基础,校企合作的资源和优势。建立起自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实施和优化,积累经验,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将对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有效经验。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研究和实行相对较早,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国际上有关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比较成功的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1]。“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教育企业”的概念,并在联邦职业教育法中以专门条款给予说明。这是事关机构层面的一个体制性突破。目前已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几十年,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楷模。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机构(原译职教所)、瑞士职业教育与技术署,以及英国商业、技能和创新部,都是跨部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2]。
47 个欧盟成员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已经制定“欧洲资格框架”,目前欧洲各国不仅将其转换为适合本国的国家资格框架,而且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学分认定制度和职业教育护照制度,建立了“欧洲职业教育区”,从而实现了在欧洲范围内,跨国求学、就业和迁移的自由化[3]。作为中国近邻,对中国地缘政治极为重要的东盟10 国,也仿照欧洲资格框架制订了“东盟资格框架”,以实现框架内职业教育证书互认,有利于促进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职业教育工作与职业培训工作,以2010年5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提出:“2020 年建设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标志,到以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标志,经历了起步、加速、深化、延展四个阶段,职业教育工作与职业框架业已初步形成,且已初见成效。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进入了完善阶段。目前宏观上还存在着缺乏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仍处于分离状态等问题。微观上,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载体,在自身内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兼顾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运行管理机制三个关键要素建设上更为突出[5]。例如,缺乏基于真实生产的模块化项目的课程,直接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用到企业培训中,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没能及时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学校教师虽然是“双师型”,但在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上还不能胜任企业的技术技能等培训要求,急需打造结构化师资团队;具备“学分银行”功能的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优势还没充分发挥[6]。
3. 创新平台的研究内容
3.1主要目标
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定位入手,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学校全国“双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以完善基于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研究目标,以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运行管理机制三个关键要素的内涵、作用、规范及建设的有效方法为课题研究着力点。
3.2核心概念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列和紧密结合,将职业培训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维度和范畴,从以面向学龄人口为主体的职业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开放性、终身化体系。通过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所形成的初次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的统称,具体可概括为学历教学和面向社会、企业开展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高职院校具有的“职业”属性和“职前”、“职后”紧密性,在高职院校建设自身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具备基础和条件。
关键要素: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的要素包括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能够在内部循环的体系,保障学习者各项学习活动落实,其中关键要素为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运行管理机制等三个方面。
3.3主要内容
① “育训一体”的模块化教学资源
在资源建设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教学资源将以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融入课程,开发出满足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资源,并以模块化课程形式呈现,形成通用基础模块与专用模块系列。同时,结合1+X证书制度,引入证书课程资源,实现书证融通。逐步对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实现通用型模块与个性化模块柔性化结合,满足线上线下教学的需要,有效提升教学资源适用性与高效性。
②结构化“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校与北京奔驰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十余年,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在研究中,一方面拟采用大数据分析、调研问卷、培训质量摸底等形式对既有近十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对师资队伍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内涵和具体作用深入分析,针对不同教师个体形成若干改进方案,强化学校教师的“双师”作用和能力;另一方面,以今明两年的企业培训为载体,落实改进方案,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理实结合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师团队,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团队建设长效机制。
③具备“学分银行”功能的运行管理机制
与企业深度合作,对现有课程、1+X证书课程及企业内训项目等教学资源进行 “学分”赋分处理,并建立学分管理制度,为每个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建立学习档案。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进行学校和企业对 “学分”共同认定,探索在企业职工在职学历提升以及在校学生取得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等方面实现互认。同时,在运行管理中,以需求为导向,尝试实行工学交替、线上线下教育结合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使企业员工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结合线上教学数据统计分析、线下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运行管理机制的建设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与反馈;另外,还将重点研究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提高参与培训老师的积极性,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与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